国庆氛围已浓的阆中古城,青石板路被暖阳晒得发烫,双棚子街的青瓦飞檐下,一串清脆的“叮叮当当”声穿透熙攘人声,“保宁天福店”的木匾泛着温润的色彩,金属锛造手艺人薛力正弓着背,打造紫铜坯配资炒股查询,古街的烟火气里,便多了几分千年匠心的厚重。
记者走近店内看到,他面前的铁制工具已被磨得发亮,边缘刻满深浅不一的凹痕,那是二十多年来铁锤与金属碰撞留下的“年轮”。操作台上,一把刚成型的紫铜壶泛着柔和的玫瑰金光泽,壶嘴弧度流畅如新月,壶把缠绕着细密的铜丝,每一处纹路都透着手工打磨的温度。 今年50岁的薛力是南充工艺美术协会会员,与金属铸造的缘分始于年少时。当时他总蹲在一些铁匠铺门口看,听着锤子敲铁的声音就觉得踏实,刚满20岁的薛力拜师学习金属锻造,一练就是三年。最初握锤的手磨出了血泡,血泡破了结成茧,茧子厚了又磨平,直到手腕能精准控制锤头的力度与落点,他才敢独立打造第一件铜器。
展开剩余73%在阆中古城双棚子街他租下一间小铺面,取名“保宁天福店”。起初,店里只卖些铜制的勺子、铲子等日常器具,薛力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劳作,一敲就是十几个小时。为了让铜器更耐用,他反复试验退火工艺;为了让花纹更精致,他自学錾刻技法,在铜坯上细细雕琢祥云、缠枝等传统纹样。“手工活没有捷径,一锤差一点,成品就差一截。”薛力说,最磨人的是“一张打”紫铜壶——整个壶身由一块紫铜板一次性锻打成型,不能有任何拼接,光是捶打塑形就得耗费三五天,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。 渐渐地,薛力的铜器凭着“厚实、耐看、好用”的口碑,成了古城里的“特色招牌”。如今的保宁天福店,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铜器、铁器,亮锃锃的铜杯里盛着清水,阳光透过杯壁折射出细碎的光斑;复古的铜制水壶放都是他一锤一锛敲出来的,每个都不一样。薛力摸着一把铜壶的壶身,指尖划过凹凸的纹路,眼里满是自豪。
“薛师傅,这把铜壶能帮我刻上‘平安’两个字吗?”初秋的阆中古城,保宁天福店里挤满了游客,来自重庆的游客李女士拿着一把紫铜壶,执意要定制专属纹样。薛力点点头,拿出錾子和小锤,低头专注地凿刻起来,锤击声与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,成了古城里独特的“背景音乐”。 “以前是我找市场,现在是市场找我。”薛力说,随着阆中古城旅游的发展,他的铜器不仅卖给本地居民,更成了游客眼中的“阆中伴手礼”。但真正让他的手艺“出圈”的,是一次次走出古城的展览与获奖。 2018年,薛力带着一把“一张打”紫铜壶参加四川省手工艺博览会,那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省级展台。“当时心里没底,毕竟都是行家。”没想到,这把没有过多装饰、却透着质朴匠心的铜壶,吸引了评委的目光,最终获得“优秀作品奖”。“那一刻我才明白,好的手工活,不管在哪都能被看见。” 从那以后,薛力更坚定了“以艺发声”的想法。他开始带着作品频繁参加各类展览。2021年,《传统纹铜杯套装》入选四川省乡村旅游商品大赛优秀作品;2022年7月,他耗时一个月打造的《一张打紫铜壶及茶具套装》,在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中斩获铜奖——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获得国际奖项。拿到证书的时候,他第一反应是:阆中的铜艺,也能被世界看见。薛力说,那套茶具上,他特意錾刻了阆中古城的山水纹样,“想让更多人通过我的铜器,知道阆中,了解古城的手艺。”
这些年,薛力一直在默默做着“传承”的事,他在店里留出一块空间,摆放着简单的工具,让游客体验敲铜的乐趣;古城里有学校组织研学活动,他总是免费开放店铺,给孩子们讲解铜艺知识,教他们敲制简单的铜片。哪怕他们以后不做这行,只要知道古城里有这么一门手艺,也是好的。 对于未来,薛力没有太多“宏大的计划”,只想着“沉下来,做更多精品”。他更希望真正热爱铜艺的年轻人,把古城这一手艺好好传下去。
夕阳西下,古城的青石板路染上了一层金辉,保宁天福店的铜器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。薛力收起工具,坐在店门口的竹椅上,望着街上穿梭的游人,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二十年前第一次抡锤的声音。“只要这锤子还能举得起来,我就一直敲下去。”薛力说,他的梦想很简单——让这“叮叮当当”的铜声,在阆中古城里,一直传下去。 记者手记:在阆中古城,像薛力这样的手艺人守着一方小店,以一技之长对抗时光,让古老的手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。他的坚守,不仅是对一门技艺的传承,更是对古城文化根脉的守护。或许,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“守艺人”,阆中古城的烟火气里才多了几分温暖的色彩。
记者卜兵配资炒股查询
发布于:四川省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